日本大黄鱼
日本大黄鱼原产于东海和南海,我国上海、浙江、广东沿海均有分布,因其肉嫩味鲜,营养丰富而备受欢迎。日本大黄鱼因其具有食用价值和观赏价值而被人们所重视,它是名贵经济鱼类之一。
日本大黄鱼又称“赤叶”、“赤鳞”,其体长可达8厘米,体重约800克。鱼体呈黄色或桔黄色,体表具黄褐色细点;头和体侧具不规则的黄褐色斑点或斑块;鳍呈红色,鱼鳍基部有一红褐色的纵条纹。日本大黄鱼在我国沿海均有分布,多在春、秋两季或刮东南风时由日本外海游进东海,在黄海、渤海多成群游入渤海或黄海。因其鱼体呈红色,俗称“红鳞”或“赤鳞”。
日本大黄鱼的味道鲜美独特、营养丰富。据测定,每100克鱼肉含蛋白质15.5克、脂肪3.0克、钙17毫克、磷90毫克以及维生素A、B等20多种营养成分,属高蛋白低脂肪鱼。据测定,每100克鱼肉含水分87.6克、蛋白质23.9克、脂肪2.8克、粗纤维1.2毫克,还含有磷、钙、铁等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。此外,日本大黄鱼还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硒。因此深受人们青睐。
日本大黄鱼喜栖息于近海底层水域或河口处的底层水域,摄食小型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为主。它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鱼类,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。
一、养殖准备
养殖大黄鱼的池塘要求水质清新,排灌方便,进排水口需用铁丝网或水泥预制板隔离,防止鱼外逃。面积以3~5亩为宜。池塘进水、排水口用金属网罩或塑料薄膜保护,防止鱼逃逸。池底淤泥厚10厘米左右,不能太深。
(1)放苗前的准备:检查池塘,将池水排至池外或按面积大小用水泥预制板围堰成小库,使池中水不能淹没池底。注排水口用塑料薄膜封闭并加盖塑料薄膜保温棚,以防热量散失。
(2)放苗前的准备:进排水口安装铁丝网或水泥预制板隔离,防止鱼逃逸,每5亩放一座1吨的增氧机及投饲机械。在池周挖10~15厘米深的小沟,以防鱼逃逸和培养浮游生物。
二、饲养管理
1.暂养池的面积一般为1-10亩,水深1.2米左右。饲养池内,用2厘米厚的聚乙烯薄膜覆盖,在薄膜上加盖60-80目网片。暂养时间为3-4天,并随气温变化适时调整饵料。
2.投饵:日投两次,上午8-9点投饵,下午4-6点投饵;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%-6%,可根据天气、水温、水质及摄食情况适当增减。饵料要新鲜适口,饲料要求颗粒大小均匀,蛋白质含量为38%-45%。
三、常见疾病
日本大黄鱼常见疾病有细菌性败血症、鱼病,其中细菌性败血症最为普遍,其次是水霉病、病毒性烂鳃病,另外还有寄生虫性疾病。细菌性败血症主要表现为体表感染溃烂、鱼体消瘦、鱼鳃发黑或烂鳃等。病鱼体表溃烂,出血,鳍条腐烂,尾鳍萎缩或尾鳍部分腐烂脱落。细菌性烂鳃病主要表现为鳃部大量出血,严重时整个鳃呈红色,鳃盖脱落,眼睛出血。病毒性烂鳃病主要表现为鱼体消瘦,头部肿大或畸形、鳍条腐烂、尾鳍部分脱落等。另外还可发生暴发性出血病和小瓜虫病等。
养殖过程中应加强水质管理,经常换水,保持水质清新;同时注意防治鱼病;同时应定期进行药浴预防;发现病害时及时用药治疗;并注意调整饲料配方。
四、捕捞和加工
捕捞前,首先将捕捞船和渔网放在水中浸泡,以使海水和鱼体温度接近。然后将鱼体装入网兜或木箱,用网捕捞。作业时,将鱼在网兜中拖出水面,使鱼自然进入水中。每隔1小时左右,要进行1次拉网(或拖网)操作,以防鱼体损伤。捕捞后,应迅速将鱼体用淡水冲洗干净,然后放入鱼池中暂养1小时左右再进行加工。加工前先用开水煮熟,然后沥干水分再用冰水洗净待用。鱼的加工方法有:清蒸、红烧、煎炒等方法。清蒸时鱼体应切成块状,或将鱼切成块状,装在碗里或盆里;红烧时将鱼切成小块后放入锅中加水焖煮;煎炒时直接将鱼放入锅内煎炒即可。